華夏時報記者 何一華 李未來 兩會報道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驅動下,化工材料正成為建築節能與環保領域革新的核心引擎。從高性能隔熱塗層到相變儲能建材,化工科技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建築能耗,助力綠色建築實現 被動式節能 ;而生物基聚合物、可降解複合材料等環保材料的湧現,不僅減少了傳統建材的碳足跡,更推動了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
與此同時,化工材料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家居環保新場景——空氣淨化塗層、低揮發性家具樹脂、光催化自潔表麵等創新應用,將健康與可持續性嵌入日常生活。化工行業的技術迭代,正在為建築與家居領域鋪就一條兼具能效、生態與人性化的未來之路。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董事長廖增太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帶來四份建議,涉及建築節能、環保材料、環保家居和知識產權領域。
提升建築節能水平
建築行業不僅關乎人民的住房和基礎設施等基本生活需求,更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質量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福祉。
過去幾年,我國建築節能政策主要圍繞新建建築,其節能標準不斷提升,但既有民用建築和工業建築的節能要求相對滯後。與此同時,現有建築防火規範主要關注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而未全麵評估係統整體的防火性能,行業材料選擇局限於勻質無機A級材料,限製了綜合性能優異的複合保溫產品在建築領域的應用。
此外,根據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築關鍵部件(如建築保溫、防水與門窗部件)質保期要求過短,嚴重影響了“好房子”的建設和發展。
為推動建築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好房子、提升建築節能效果、提升居民住房幸福感,廖增太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提升既有建築和工業建築節能要求,二是優化建築保溫防火規範與標準,三是延長建築關鍵部件質保期。
具體而言,廖增太指出,在民用建築方麵,嚴格執行2024年3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加快推動建築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部分能效達到現行標準規定,建議未采取節能措施的公共建築改造後達到或接近現行標準。
在工業建築方麵,廖增太認為,需明確提升工業建築節能要求,修編《工業建築節能設計統一標準》(GB51245-2017),工業建築圍護結構節能要求在原基礎上提升50%。
此外,廖增太建議,對現行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進行全麵修訂,將外牆保溫體係、屋麵保溫防水體係和外立麵的質保期從5年延長至15年,並將門窗的質保期從2年提升至8年。
製定無醛產品標準
隨著環保意識的顯著提升,消費者對健康家居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強,無醛人造板作為綠色建材的代表正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選擇,它通過減少甲醛等有害物質的釋放,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環境,同時,無醛板的生產與應用契合中國綠色發展的戰略需求,是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廖增太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人造板生產國與消費國,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例超過60%,但在標準製定方麵仍有提升空間。例如,國際市場NAF(No Added Formaldehyde-based-resin)無醛豁免認證標準廣受認可,該標準嚴格要求板材生產全程禁用任何含甲醛的膠粘劑與助劑,這一規定使得國內板材企業出口時常常因競爭力不足而麵臨困境。
同時,國內市場中現行的ENF標準為甲醛釋放量≤0.025 mg/m ,這僅定義了低醛而非真正無醛的現狀,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和健康的高要求。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購買到真正無醛添加的產品,提升無醛板行業國際競爭力,廖增太提出一份製定無醛添加人造板標準的建議。
一方麵,他建議國家層麵製定更為嚴格的無醛板行業標準,在現有人造板甲醛相關標準ENF基礎上,增加“無醛添加級”的要求,明確生產過程中禁用任何含甲醛的膠粘劑與助劑,界定“無醛添加”的定義和檢測方法,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構建與國際接軌、科學嚴謹的無醛標準體係,引導行業向更高環保水平發展。
另一方麵,廖增太認為要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升級。他建議出台相關政策,加大對無醛板材生產和應用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共同研發低成本、高性能的無醛膠黏劑和生產工藝,推動上下遊企業緊密合作,形成完整的無醛產業鏈,促進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和市場聯動,從而提升中國無醛板材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加快環保材料發展
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推廣使用對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實現我國經濟綠色轉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
記者了解到,歐美國家已出台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部分材料中必須包含一定量的再生材料以降低碳排放。中國也出台了《關於統籌節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點領域產品設備更新改造的指導意見》、《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一係列政策。
廖增太指出,當前,中國的塑料回收再生體係主要依賴可回收物的經濟價值驅動,部分行業和企業缺乏采用可回收材料的積極性,主要是因為這些材料在生產、采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導致短期成本上升和技術調整壓力。在缺乏政策激勵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於保持現有生產模式,對可回收材料的應用熱情不高。
此外,廖增太認為,可回收材料的標準體係不健全,市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企業難以準確判斷材料性能和質量。同時,現有的驗證周期長、費用高,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化進程,製約了可回收材料市場的健康發展。
為加快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產業化進程,廖增太認為需從兩方麵入手,一是製定行業最低使用比例,推動綠色轉型;二是建立國家級標準體係,規範行業發展。
對此,廖增太建議,政府對於如建築、家電等材料需求較大的行業,設定明確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標準。例如,在建築保溫材料、家電(冰箱冷櫃)等領域,建議設定最低使用比例為5%,之後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高這一比例要求,以推動企業加快向綠色材料轉型的步伐。
同時,廖增太建議建立國家級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標準體係,為產品提供統一的測試和驗證服務。他認為,通過建立完善的標準體係,規範市場秩序,保障產品質量,為企業大規模采購和使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